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学长,也是一位辛勤劳作的工程师;

他是一位心怀感恩的学生,也是一位为人低调的技改手;

他是abty·(集团)科技公司第一位荣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毕业校友;

因为低调,以至于他的众多老师、同学们至今都不知道这些先进事迹。

但他自己总是说:这没什么,我就是一名一线技术人员。

他坚持不懈,专注工作,遇到技术难题永远冲在最前面。

毛玉刚,1971年生,吉林人,中共党员。1992年,就读于杭州机械局职工大学(注:abty·(集团)科技公司的前身是由杭州市经委系统所属的杭州机械、化工、纺织、丝绸、轻工、西湖电子等六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杭州职工大学),当时的班主任为叶长春老师(注:曾任杭州机械局职工大学副校长)。

立足岗位甘于奉献

26年来的工作中,毛玉刚以踏实肯干、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凭着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韧劲儿,在平凡的岗位上完成了从一名普通钳工到全国劳动模范的蜕变,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2013年,毛玉刚被吉林省总工会评为“经济技术创新技术能手”,2014年,被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2015428日,毛玉刚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注:“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

他所在的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给毛玉刚的评价是这样一句话:“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的这种劳模精神,不仅为公司赢得了荣誉、激励了员工,同时也为abty·(集团)科技公司的广大学子树立了一个先锋榜样。

好学吃苦一丝不苟

1989年,毛玉刚技校毕业,分配到吉林化纤公司供气车间做了一名钳工。1992年他被公司选拔到杭州机械局职工大学学习。这时他的妻子刚刚怀孕,但是妻子许红秋给了毛玉刚极大地支持,毛玉刚带着对再次学习的渴望,背起行囊,重新走进校园开始学习。对于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倍感珍惜,在静谧的校园里,经常看到他读书的身

影,刻苦学习成为习惯。1994年底,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动力分厂,成了学历最高,技术拔尖的钳工。当时正是公司安装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期间,他开始学习汽轮机的检修工作。由于汽轮机是高转速、高精密度的大型设备,是动力分厂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要想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他逐渐意识到在技校所学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岗位的需要,为此,毛玉刚经常购买专业书籍学习,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充实自己,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1996年,凭借好学吃苦的劲头,在公司腈纶项目建设的洪流中,毛玉刚被调入奇峰公司热电车间任技术员。从技校到职业大学,从钳

工到技术员。在基建现场作为甲方代表,负责2台汽轮发电机组及其辅机的质量、进度验收把关协调工作。从一名钳工到技术管理人员,毛玉刚将在学校进修学习的知识有了更大的使用空间。

随着工作中不断的实践,毛玉刚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认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他暗下决心,要学习振动诊断技术。如今,他了解吉林化纤每一台汽轮机的故事,听得懂每一台汽轮机的语言。从2007年三期锅炉安装、汽轮机的检修,汽动空压机试运,毛玉刚提出的改进措施都能够在具体作业优化中起到实质的作用。车间技术员和检修兄弟们亲切的称呼他为“老中医”,专治疑难杂症。玉刚说:对于这些大型设备,在检修过程中,把好质量关,在运行

的时候正常巡检,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自参加工作以来,毛玉刚始终把干好工作放在第一位,先后组织汽轮机修二十余次,均达到一次开车成功。当遇到设备故障时连续几天几夜不回家。在实际工作中,他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多项发明、革新和技改,攻克了多项生产难关及课题。他提出的给水泵由电动机驱动改为由小汽轮机驱动,每年可获得经济效益104万元。汽轮机的汽封改造,减少漏汽,年创效40万元,同时避免了蒸汽漏至轴承室致使汽轮机油乳化的问题。他提出并负责对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改造,适应了生产用汽的需要,每年创效600余万元。他提出并负责对两台给水泵由电动机驱动改成汽轮机驱动,为企业年可创造经济效益千万余元;2014年,结合三期机组运行的特点,他提出了使用汽汽引射器的建议,投入生产使用后,预计年可多发电700万度。

创新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理念,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守旧,意味着沉寂,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在生产实践中,毛玉刚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不但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还敢于为设备动手术,为它们注入吉林化纤元素。他运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先后解决了汽轮机、给水泵电机、中继水泵等设备的震动难题。在技改工作中,他曾连续一个星期没有回家,吃住在现场,天天琢磨技改攻关,不断提升设备运行效果。他负责的二期1#2#汽轮机组增容改造项目创造效益492.3万元;由他提出并负责的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每年创造效益600余万元。毛玉刚说,每次技改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后,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和喜悦感,这种感觉是金钱买不到的。正是这份自豪感与成就感,让毛玉刚一直坚守在技术岗位一线。

毛玉刚深知,一个人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他手把手的的培养新人,把自己26年来处理故障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与大家分享,平时少言寡语的毛玉刚给徒弟们传授知识时就像换了一个人,滔滔不绝。名师出高徒,他的徒弟刘兆星成长为四川天竹公司电仪车间工会主席、马启龙成长为工人技师班组长。还有很多徒弟已然成为了业务上的骨干。

毛玉刚说,当年跟他一批去杭州学习的人现在已经所剩无几,都去其他公司了。但他认为,虽然自己的岗位普通,吉林化纤这个平台却给了他很多的机会,成就了他的大梦想,他今生都不会舍得离开。

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毋容置疑,毛玉刚所表现出来的立足岗位、甘于奉献,好学吃苦、一丝不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既,既是杭职院一直所推崇的职业素养的体现,也很能体现国家一直所强调的“工匠”精神。

对广大杭职院学子来说,学毛玉刚学长,要学他的敬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要学他的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在行业细分领域努力做到顶尖水平;要学他的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正是由于他这种对事业的无限热爱,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他在所热爱的动力能源工作中以极强的责任心,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保障汽轮机安全稳定运行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梦想而燃烧激情。

正所谓,

松花江畔多英才,卓越追求入梦来;

化纤引领行业潮,楷模力量流芳彩;

刻苦钻研开拓路,无私奉献大胸怀;

勇敢担当促创新,志存高远向未来。

——后记

(初始图文素材来源:《吉林工人报》(2015052704版)、吉林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记者宋扬以及摄影记者刘剑峰报道等,特此鸣谢